2008年6月8日 星期日

為什麼斑馬不會得胃潰瘍? <薩波斯基>



為什麼斑馬不會得胃潰瘍? <薩波斯基>     書摘           2008/6/8小古閱讀整理
壓力、壓力相關疾病及抗壓之道最新指南
 洪蘭教授推薦


導讀:壓力之所以對全身產生那麼多影響,都是靠著神經與內分泌系統合作無間。身體對外界刺激的反應,主要是想辦法不讓身體內的動態平衡受到影響,但在壓力性的刺激下,身體難免要犧牲一些比較不那麼迫切的生理活動(譬如消化、生長、生殖),來支援更重要的求生系統(好比心血管、呼吸、肌肉),這樣的設計對於應急來說(如跑個百米趕公車),再好不過,但是要如前所述,成天受到各式各樣心理壓力所苦的現代人,身體不斷地產生這些壓力反應的話,就不適什麼好消息了。

P.30本書的重點:如果你是那隻逃命的斑馬,或是那隻為了下一餐奔馳的獅子,你體內的生理反應對於這種短暫的肉體緊急需求,適應得非常好;但是現代人坐在那裡無所事事,僅擔心這操心那,我們身體也發動著同樣的生理反應。已有許多證據顯示,長期引發這樣的反應具有潛在危險,各種與壓力有關的疾病可能因此產生。以往身體的這些反應只是應急之用,現在由於擔心貸款、人際關係、以及升遷等問題,而經年累月在我們體內出現。



P.36緊急的狀況下(也就是面對壓力時),你的身體會把一些費時、費力的長期工作叫停,如消化作用、生殖功能、免疫力。……等到災難過去,才會再開始。

P.68-73當壓力來臨,身體首先會把心臟推向高速檔,讓它跳的既快也強,並把一些重要的動脈收縮,血壓也隨之上升。……..心血管系統分支的特性,在分叉的位置特別容易受傷:分叉點的血管璧首當其衝,接受血流壓力的撞擊。…..血管璧內平滑的表面會撕裂、結疤、形成凹陷,在血液中流動的脂肪酸及葡萄糖(由於壓力的代謝反應更形增加)就會衝進內層。…..就這樣,長期的壓力造成動脈粥狀硬化,也就是血管的內壁上產生油脂防、澱粉、泡沫狀細胞、鈣離子等形成的栓塞堆積,成為動脈斑。

P.74動脈斑,甚至在低脂的飲食下,仍不可避免。許多形成動脈斑的脂肪是體內的存貨轉運而來,而非從食物獲得。不過社會壓力加上高脂飲食的話,可是有加乘作用。(小古:根本之道,還是壓力的緩解..)

P.80以心血管系統來說,南轅北轍的情緒波動竟然產生驚人相似的生理反應,憤怒和狂喜、悲傷和勝利、都是造成偏離動態平衡的刺激源。

P.90為什麼我們會生病?
每回你把血液中的養分儲存起來,然後又加以利用,中間就會流失相當的能量,如果你經常啟動壓力反應,你就是給自己找麻煩,你讓自己消耗太多能量,最先出現的後果就是容易疲勞,每天都沒來由的疲憊不堪。

P.105腸胃潰瘍
在長期壓力下,流到胃腸的血流降低(影響胃酸分泌),胃也製造較少的自由基清道夫。在壓力下沒有問題,這樣對於危機下儲備能量是聰明的作法。但是壓力結束後,胃的血流恢復,氧的供應充足,就有正常量的自由基產生,但是如果沒有足夠的氧自由基清道夫,氧自由基就開始破壞胃壁細胞。如果在此時感染細菌,你就會罹患潰瘍了。傷害都不是在壓力階段,而是壓力過後,….問題發生在壓力的狀況下,胃腸道刪減了對於傷害的防禦。

P.106壓力並不見得增加潰瘍發生,而是妨礙了身體及早偵測並修補潰瘍的能力。

P.144人類學家發現發現生活在強大壓力不斷社會中的人(好比尼泊爾的鄉村居民),血中的睪固酮濃度就比部怎麼活度的波斯頓居民低得多。當壓力來臨時,如受傷、生病、挨餓、手術都會造成睪固酮濃度下降。有時候過度運度的男性,睪固酮濃度較低,有活力的精蟲數也較少。

P.147如果你什麼運動都不做的話,不用說,那對你不好。少量的運動可以幫忙各個生理系統運作得更好,多運動一些,幫助更大。但到某個程度,再多的運動就對許多生理系統產生傷害。


P.154壓力干擾女性生殖功能。…..(如果因為飢荒、過度運動、減重等而)體重下降,脂肪存量耗盡,一下子你就沒有足夠的脂肪把雄性素轉換成雌性素,也就抑制了生殖功能。

P.159狩獵-採集族的婦女生了小孩以後,就開始以每十五分鐘餵小孩一兩分鐘奶的方式,一天二十四小時不斷,持續達三年之久。如果你以這種餵奶的方式,….使得泌乳素在血液中的濃度幾年內都不會下降,雌性素和助孕酮因而受到抑制,你就不會排卵了。

P.219假定這會兒你身上有某種持續、震發性的疼痛,像是肌肉酸疼、昆蟲咬傷、皮膚起水泡等,那你要怎麼還止痛呢?答案是:經由短暫刺激快速纖維。如:用力掐捏自己的皮膚,….可以得到幾分鐘緩解。

P.243當壓力解除,雨過天青之際,神經元又可以重新出發,生出新的連結。

P.277-291心理壓力源
面對壓力,人類如果有發洩的管道,可以適應得比較好。….預知可以降低壓力對壓力有控制的感覺,某種程度上是有幫助的。…..如果壓力真的很嚴重,而你還認為自己有能力控制,反而對你有殺傷力。

P.417一點結論與現階段處方
◎找出生活中焦慮的發洩管道
◎面對超乎控制、無法避免、難以彌補的壞消息時,能夠想辦法逃避的人,是適應最好的人。
◎成功應付壓力者,會想辦法尋求控制,但對已經過去的事,就不會嘗試去控制。
◎尋求可供預測的正確資訊,一般來說是有用的。
    尋求人際關係及支援是重要的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歡迎留言 ^ ^