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年3月28日 星期五

走路的方式



 

 
一般人會認為,腳底某區域長繭,不痛不癢,而且很多人都有,甚至生雞眼,是正常的事情,沒有什麼大不了。但是,其實如果是這樣,應該要思考自己走路的方式是否有問題,是否該區域不正常受力過多。

黃如玉醫生說:「腳底之所以會長繭,是因為不應受力的地方承受過多壓力,身體只好長出可以支撐的『硬塊』來配合這些過度的摩擦。人的腳跟幾乎不會長繭,因為我們站立和行走,主要是依靠足跟受力,該承受壓力的地方受力,是不會長繭的。」

黃如玉醫生建議:「每當我們踏出一步,腳的重力都是由足跟沿著足底外緣,再橫跨前足的部位到腳拇指下方。」(可以這樣簡化的說明:走路時,1.腳跟、2.腳掌、3.腳尖。)

不過,走路實在是太稀鬆平常的事,每天都在走路,好像沒有什麼大不了,前一陣子也跟大家討論過腳底筋膜炎的問題,多少也和走路習慣有關聯。我們也常聽說:走路要抬頭挺胸,收下巴,收小腹,讓重心穿過頸椎、胸椎、腰椎等等,雖然是常識,但是我們卻不一定做得到。

我把「生活健康」這本書中,走路的建議跟大家分享:




步行的姿勢:

1.三個「不」:
  (1)左右搖:減低前進效率,重心不穩。
  (2)上下晃:浪費能量,又不美觀。
  (3)步幅過小:為膝部帶動的結果,不神氣又易疲勞,改進方法是用腳(大腿)帶動,另腳推動。

2.五個「要」:
  (1)挺直上身及頭頸,眼向前看。
  (2)伸直腿腳,兩腳的兩個膝蓋好像要碰在一起的距離,步距加大
  (3)腳跟先著地,重心漸次前移,如同輪子轉動。老年人常常會拖著腳走路,所以自己要注意把腳抬起來走路。
  (4)腳向前伸,然後踏地,另腳強力踢送。
  (5)手臂配合,自然擺動。

3.步行的要求:
  (1)要走出韻律,才算進入狀況。
  (2)要走出樂趣,心身的協調就開始了。



參考書目:體態決定你的健康<黃如玉醫生      生活健康<鍾元>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歡迎留言 ^ ^